除了Dir en grey有現役的優勢所以第一外,
第二個令我掛念的樂團沒想到已經變成the studs。
看著20090807 LIQUID ROOM最後的live身影,
鼓手竟然是前Plastic Tree的buchi,
四個人的the studs已經久到想不起來,相當令人感傷。
2007年Thursday pv釋出時,編曲毫不保留展現他們的才華洋溢。
2008年and hate問世,毫不生澀的第一張專輯,
成熟度、完整度、創新度全都令我激賞。
dread的嘶吼、虹の色的不安、and hate的詭譎、灼熱は零度的憂傷,
兼具特色和清新,在一片嘈雜的視覺系中獨樹一格。
2009年alansmithee發行,在那之前就已經宣告活動休止。
鼓手脫退,只在歌詞本中留下一行"All brums by 響",這陌生得像supporter般的名字。
alansmithee不用贅言,我已經用一篇文章描述這四個成熟的樂手,
在這張專輯如何更上一層樓。
分合無常也讓大佑的歌詞充滿無奈、不安且更加穩重。
奇妙的是the studs一向不適合live,
他們找到曲風的發展方向,卻無法演出很好的現場。
大佑不能像蜉蝣時期一股勁在台上裝瘋賣傻,
雖然以前的團員也都不是熱血派,但曲風本身的瘋狂讓live的風格很好抓,
蜉蝣的主唱也得以有合適的表演方式。
不同於Dir en grey的京,那宗教式、極其深沉的大起大落,
蜉蝣則屬於精神病患式的脫離常規,有時甚至略顯滑稽。
在the studs,團員不再化妝,以樂音決勝負。
但是大佑奔放的表演方式有時卻不合伴奏的冷靜細膩。
若aie的吉他也想要隨興演出,
則這首歌會隨興過了頭,變成更大的災難。
令人好奇的解散理由(活動休止理由),或許可以從live的人數窺見。
雖然支持地下樂團的根本毫無資格從排行榜判斷樂團的人氣,
因為那些人的銷售量小到像一粒沙,
但看看蜉蝣的last live中有落淚的歌迷,
搞不好會比一場the studs的live觀眾還多。
所以,或許他們身為一個叫好不叫座的樂團,才讓人失去了耐性。
也或許那四個人在一起做音樂的途中,
已經看到我這小歌迷所看不見的盡頭,自覺難以突破。
或許在曲風、歌詞、編曲上的衝突,也在多場live裡出現。
alansmithee後更大的可能性是我的一廂情願,
因為他們或許已是燃燒最後一些耐心,
跟竭盡四個人最後的創造力才製作出來的。
現在聽到他們的歌,已是恍如隔世般遙遠。
2007年結成,2009年終止,像流星一樣難得一見的樂團,
只能確定,他們在我的生命中會有一席之地。
希望大佑solo活動中的樂團,可以看到前蜉蝣或the studs的成員。
也希望能在別團中聽到yukino銷魂的bass。
希望這些樂手們都還有地方可以展現才華,
這就是一個歌迷最大的期望了。
p.s. 本文寫於2010.07.14,大佑驟逝前一天。
得知死訊那一瞬間我的背脊發涼,完全無法接受。
雖然他活著並未減低我對蜉蝣和the studs的好感,
但得知他的聲音再也無法聽見時,還是無法隱藏心中的遺憾及感傷。
"the studs" are:
Vo. 大佑(daisuke)
Gt. aie
Bs. yukino
Dr. 響(hibiki)